我有時候會想念Ihuru,
想著第一天到達時精油燃燒的味道、想著那片CD的的第一首曲子,
或許這曲子不去那邊再也聽不到,
但這種情境式的氛圍音樂代表著我和妻子的旅程正在展開,
一段蜜月的旅程和人生新關係的旅程。
我想到那招待桌上的紅毛丹以及紅酒,
紅酒給布包裹著來招待,
那紅色的方巾,迎接著我和我的妻子。
透過落地門窗,我們看到和聽到接下來相處的海、沙子、棕櫚樹,
那個鞦韆椅搖阿搖晃的、圓頂的半球沙發、斜躺式的涼椅,
等待我們去和它們相處。
我記得浴室當中的擺設,
那透明的水盆讓你想看透這裡一切,
像小瀑布的另一個小盆台,
開了水之後,要五秒才能得到水,
這水從上方噴出,沿著磁磚慢慢滑落滾到你手前,
結果我們用來泡泳衣泳褲,哈哈。
進門的右側是個按摩噴泉,
沒有洩水孔的設計,
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水怎麼排掉的。
我們的床鋪上鋪了扶桑花,散落分開,
我想著Ihuru的mark,想著它的橘色,想著綠色牆壁延伸怎麼開出這樣的花朵,
想當初看他們的網站還覺得這配色相當「活潑」,好似為了刺激幼園的孩童們的視覺神經發展般的設計,
卻在當下充沛著我們的蜜月生活,
我們處在印度洋藍色海洋小島中、一棟屬於我們的溫暖小屋,
這些日子風大時,就躲進來聽風聲,
導致蘇力颱風清掃過南部時,
家後方的椰子樹唏囌的聲音又將我拉回那些深藍色傍晚的馬爾地夫。
離開時,沒有什麼太多的捨不得,因為心中知道必得離開,
這心理的準備,不像別人回來後網誌寫的,在最後一天含淚離開,
但是,過了一個月後,
我想念了馬爾地夫,數次、幾個夜晚。
Life just as silk , is so charming , capricious , and composed of infinite connectedness… Ready to be costumed for the next rased curtain !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沒有粉身碎骨的決心,無法得到最純粹的解答
Who is they?
是誰放了蟲洞?是誰引領Cooper帶著女兒前往NASA?
最後的答案竟然可能是自己?
什麼是第五度空間的向度?是愛還是重力?
難不成是超越地心引力的愛?
影片呈現出來的黑洞與蟲洞的模樣,
是經過物理學家計算後模擬出來的,
考據後帶來的震撼感受勝過科幻本身單純想像的薄弱感,
令人不禁想一探重力方程式可以帶來的宇宙一角之貌,
那無法見到的一貌。
只要不是站在世界旋轉的中心,
你難以見到所有事物的全貌,
誰會知道進入黑洞之後有什麼,
沒有粉身碎骨的決心,無法得到最純粹的解答,
可以選擇當一位農夫度過下半輩子的父親,
為了拯救自己的子女,投入一個前所未聞的計畫,
抱著必死的決心上太空,就不是人性了,那與人工智慧機器人有什麼兩樣?
Cooper亟欲回家想達成A計畫,訊息傳不出去的結果更加深一定得要有人回去的意念,
卻在Mann事件後,明瞭燃料限制必得執行B計畫,成全了人類基因必得流傳的意念而犧牲了自我,
這與一開始出發的決心又是另一番轉折。
我見到了人類單純拯救家庭微小希望的出發,最後卻以宏大的意念發散,
在Cooper回到A計畫成真的太空船後,一切的一切另他瞠目結舌,
回到他們搬到太空船上原始房子中時,螢幕中不斷播放的紀錄片就可以感覺到一位偉人的誕生與影響力之大。
人,是為了成全別人而偉大。
Mann不是單純為了活下來而下毒手的,
決心一死的他,死也要有目的,犧牲別人達成自我認為對人類的貢獻,
是他早已認定的一條死路,也因此比較起Cooper,信念的厚度較為薄弱,
他與Mann的對談中,透露出個人的渺小以及無知,有誰能真正犧牲自我以求大我?
Mann的作法卻是先求自我完善,再去達成B計畫目的,就他本身欲傳達的認知與行為是矛盾的,
若能明白多一點人可以達成B計畫的機率會比較高,他怎麼會選擇捨棄掉他人呢?
若由Mann執行B計畫成功,或許建構出來的新世界,也是他的獨裁世界。
他與Cooper考慮了所有可能性後,做出的行動方向卻完全顛倒,
為什麼呢?
Mann早認定進入黑洞必死無疑,
Cooper卻因為抉擇而進入黑洞,當然他一開始也認為必死無疑,
Cooper因而看到黑洞裡的東西,而Mann沒有。
進入後,求生本能逼迫他不斷思考如何改變現狀,
時間的關係他也不得不快行動,然後傳出訊號。
不得已抱著必死決心進入粉身碎骨情境,卻還是在能掙扎的時候努力伸展手腳。
結論出考慮整體最大利益下,盡其所能,
不要放掉任何機會,或許能改變一切。
要把這個放心裡阿!不能只是說說或想想。
是誰放了蟲洞?是誰引領Cooper帶著女兒前往NASA?
最後的答案竟然可能是自己?
什麼是第五度空間的向度?是愛還是重力?
難不成是超越地心引力的愛?
影片呈現出來的黑洞與蟲洞的模樣,
是經過物理學家計算後模擬出來的,
考據後帶來的震撼感受勝過科幻本身單純想像的薄弱感,
令人不禁想一探重力方程式可以帶來的宇宙一角之貌,
那無法見到的一貌。
只要不是站在世界旋轉的中心,
你難以見到所有事物的全貌,
誰會知道進入黑洞之後有什麼,
沒有粉身碎骨的決心,無法得到最純粹的解答,
可以選擇當一位農夫度過下半輩子的父親,
為了拯救自己的子女,投入一個前所未聞的計畫,
抱著必死的決心上太空,就不是人性了,那與人工智慧機器人有什麼兩樣?
Cooper亟欲回家想達成A計畫,訊息傳不出去的結果更加深一定得要有人回去的意念,
卻在Mann事件後,明瞭燃料限制必得執行B計畫,成全了人類基因必得流傳的意念而犧牲了自我,
這與一開始出發的決心又是另一番轉折。
我見到了人類單純拯救家庭微小希望的出發,最後卻以宏大的意念發散,
在Cooper回到A計畫成真的太空船後,一切的一切另他瞠目結舌,
回到他們搬到太空船上原始房子中時,螢幕中不斷播放的紀錄片就可以感覺到一位偉人的誕生與影響力之大。
人,是為了成全別人而偉大。
Mann不是單純為了活下來而下毒手的,
決心一死的他,死也要有目的,犧牲別人達成自我認為對人類的貢獻,
是他早已認定的一條死路,也因此比較起Cooper,信念的厚度較為薄弱,
他與Mann的對談中,透露出個人的渺小以及無知,有誰能真正犧牲自我以求大我?
Mann的作法卻是先求自我完善,再去達成B計畫目的,就他本身欲傳達的認知與行為是矛盾的,
若能明白多一點人可以達成B計畫的機率會比較高,他怎麼會選擇捨棄掉他人呢?
若由Mann執行B計畫成功,或許建構出來的新世界,也是他的獨裁世界。
他與Cooper考慮了所有可能性後,做出的行動方向卻完全顛倒,
為什麼呢?
Mann早認定進入黑洞必死無疑,
Cooper卻因為抉擇而進入黑洞,當然他一開始也認為必死無疑,
Cooper因而看到黑洞裡的東西,而Mann沒有。
進入後,求生本能逼迫他不斷思考如何改變現狀,
時間的關係他也不得不快行動,然後傳出訊號。
不得已抱著必死決心進入粉身碎骨情境,卻還是在能掙扎的時候努力伸展手腳。
結論出考慮整體最大利益下,盡其所能,
不要放掉任何機會,或許能改變一切。
要把這個放心裡阿!不能只是說說或想想。
師道
前天去看牙醫時,之前的牙醫離職了,
這位努力地幫我去除牙菌斑後,
強調牙線來去除牙菌斑的重要性,
這不是牙醫師第一次說了,
但我竟然是那天才知道牙線真正的功能是在去除牙齦和牙齒之間的垢,
而且必須要將牙線側著拉向另外一側,讓牙線好好的卡進去牙頸和牙齦之間把垢刮除,
實際操作過後,心生好奇,那牙刷到底是用來幹嘛的啊?
每次牙醫都會說一樣的話:「要好好弄牙線唷。」
如果我很認真用牙線,那你不就要失業了?
話說回來,身為xx師的好像都會諄諄教誨人們要努力ooxx唷,
然而人們都很認真的ooxx,那他就會失業了,
「要認真努力讀書唷。」老師這樣跟懶惰的學生說。
「要奉公守法喔。」律師對著有罪卻判無罪的委託人說。
「要好好的跟上帝禱告唷。」牧師對著佈道的信徒說。
如果師是一個道理和人群的中介者,
那代表這個橋樑下有其深溝所在,
可能是人的惰性、惡性以及妄性,
一個沒有惰性又能自己奮發的人在乎的是沒有時間來努力,
一群奉公守法的公民可以省卻法治機關的存在,
一位心腸致善慈悲為懷的人精神力量充沛難以對生活絕望。
如果說要對抗的是人的劣根性,才能成為師,
必得有異於普羅大眾之處,
前瞻性足夠,看得夠遠,為人所不能為之善,才是師道。
這位努力地幫我去除牙菌斑後,
強調牙線來去除牙菌斑的重要性,
這不是牙醫師第一次說了,
但我竟然是那天才知道牙線真正的功能是在去除牙齦和牙齒之間的垢,
而且必須要將牙線側著拉向另外一側,讓牙線好好的卡進去牙頸和牙齦之間把垢刮除,
實際操作過後,心生好奇,那牙刷到底是用來幹嘛的啊?
每次牙醫都會說一樣的話:「要好好弄牙線唷。」
如果我很認真用牙線,那你不就要失業了?
話說回來,身為xx師的好像都會諄諄教誨人們要努力ooxx唷,
然而人們都很認真的ooxx,那他就會失業了,
「要認真努力讀書唷。」老師這樣跟懶惰的學生說。
「要奉公守法喔。」律師對著有罪卻判無罪的委託人說。
「要好好的跟上帝禱告唷。」牧師對著佈道的信徒說。
如果師是一個道理和人群的中介者,
那代表這個橋樑下有其深溝所在,
可能是人的惰性、惡性以及妄性,
一個沒有惰性又能自己奮發的人在乎的是沒有時間來努力,
一群奉公守法的公民可以省卻法治機關的存在,
一位心腸致善慈悲為懷的人精神力量充沛難以對生活絕望。
如果說要對抗的是人的劣根性,才能成為師,
必得有異於普羅大眾之處,
前瞻性足夠,看得夠遠,為人所不能為之善,才是師道。
本能和直覺要成一條直線
如果你要當一個與眾不同的談話對象,
要能引起對方興趣,這對話要能持續不斷,
就不能跟周遭的人談相同的東西,
或許會逐漸本末倒置,
然後你們就沒有話可以聊了。
如果是那麼刻意的製造什麼,
那什麼都製造不出來了,
你擁有一項與眾不同的看法,
你沒有說出來,
到最後你什麼都說不出來了。
所謂的本能和直覺就是想做什麼就跟著做什麼,
最後都還能順著一條線前進,
是這樣的才叫做自然。
要能引起對方興趣,這對話要能持續不斷,
就不能跟周遭的人談相同的東西,
或許會逐漸本末倒置,
然後你們就沒有話可以聊了。
如果是那麼刻意的製造什麼,
那什麼都製造不出來了,
你擁有一項與眾不同的看法,
你沒有說出來,
到最後你什麼都說不出來了。
所謂的本能和直覺就是想做什麼就跟著做什麼,
最後都還能順著一條線前進,
是這樣的才叫做自然。
鳥人
奧斯卡的最佳攝影獎頒給了鳥人,
當初在看鳥人時就有身歷其境的感受,
一鏡到底的功力讓人懷疑是動了什麼手腳還是完美剪接,
像是穩定地上下樓梯運鏡、在室內轉換來去順暢卻不暈眩的第一人稱角度、演員們自然又深切的進出鏡頭表現,能夠得獎著實名符其實,
一直以來看的電影都不算廣泛、量和種類都不能稱上電影迷,
看完鳥人的當下第一想法就是難怪人家說很厲害以外,
還有我在戲院裡中槍了這樣,
傻傻地一開始看鳥人漂浮還覺得喔喔喔喔實在太厲害了的我完全跳進導演要表達的大眾胃口洞,
當然人家得獎後,你才在那邊點頭說我就知道會得獎完全就是在馬後炮。
就如同前天學生說的,
「老師,其實這個答案我有想到,但是我實在沒有信心講出來。」
身為老師的我當然要鼓勵說出「不管你想的是對是錯,能勇敢表達出心聲就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希望你可以下次努力看看」這樣的話出來,
事後回家發現,換作是我,我有敢在看完鳥人後就馬上說他會得最佳攝影獎這樣的話語嗎?
正常人都不會這麼做,
因為可以與眾不同真知灼見洞燭先機的人少之又少。
有一句話叫做文人相輕,
說到底就是偏好的詮釋方式不同,
在畫作、書法、舞蹈甚至是教學現場也常常如此,
派別、素材、教材教法的不同目的都是為了體現藝術和教育的真正價值,
不在其位的批評者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組織(那就看是什麼組織了,或者是國、黨、財團)的美好未來,
小有成就者,若能努力經營學別人所長,肯定別人加以學習,勢必變得更為強大,
若尚未成就,即停下來指指點點,那也只能在原地踏步了,
若能把所知的提供出來分享,並且一起努力發揚光大,有著想要變得更好的本質在,
自然強過一直在打擊教育體制、維護獨特立場。
若能綜觀欣賞他人舞蹈美好之處,而不是不斷誇耀自己舞姿,那也能吸收他人精華體現不同之美吧。
當初在看鳥人時就有身歷其境的感受,
一鏡到底的功力讓人懷疑是動了什麼手腳還是完美剪接,
像是穩定地上下樓梯運鏡、在室內轉換來去順暢卻不暈眩的第一人稱角度、演員們自然又深切的進出鏡頭表現,能夠得獎著實名符其實,
一直以來看的電影都不算廣泛、量和種類都不能稱上電影迷,
看完鳥人的當下第一想法就是難怪人家說很厲害以外,
還有我在戲院裡中槍了這樣,
傻傻地一開始看鳥人漂浮還覺得喔喔喔喔實在太厲害了的我完全跳進導演要表達的大眾胃口洞,
當然人家得獎後,你才在那邊點頭說我就知道會得獎完全就是在馬後炮。
就如同前天學生說的,
「老師,其實這個答案我有想到,但是我實在沒有信心講出來。」
身為老師的我當然要鼓勵說出「不管你想的是對是錯,能勇敢表達出心聲就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希望你可以下次努力看看」這樣的話出來,
事後回家發現,換作是我,我有敢在看完鳥人後就馬上說他會得最佳攝影獎這樣的話語嗎?
正常人都不會這麼做,
因為可以與眾不同真知灼見洞燭先機的人少之又少。
有一句話叫做文人相輕,
說到底就是偏好的詮釋方式不同,
在畫作、書法、舞蹈甚至是教學現場也常常如此,
派別、素材、教材教法的不同目的都是為了體現藝術和教育的真正價值,
不在其位的批評者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組織(那就看是什麼組織了,或者是國、黨、財團)的美好未來,
小有成就者,若能努力經營學別人所長,肯定別人加以學習,勢必變得更為強大,
若尚未成就,即停下來指指點點,那也只能在原地踏步了,
若能把所知的提供出來分享,並且一起努力發揚光大,有著想要變得更好的本質在,
自然強過一直在打擊教育體制、維護獨特立場。
若能綜觀欣賞他人舞蹈美好之處,而不是不斷誇耀自己舞姿,那也能吸收他人精華體現不同之美吧。
大量閱讀的出口是
到底追求著什麼呢?
我看到《演化的力量》一書中提到對於未知現象的演化論點解釋都只是一個發想,
證明是需要細緻小巧的實驗設計來詮釋的,
就像一塊磚頭是磚頭,必須要累積一大片牆才有機會成為一棟房子,
片片碎碎的科學知識和研究結果可能詮釋的道理,那樣的巨大可以解釋未明現象的道理,
是我心中想要追求的啊,
然而我只片段的閱讀著自動機器人蒐集的科學新聞,
並以為擷取片段知識或許可以為我帶來什麼?
我得到什麼?沒有筆記下來,只能有印象,甚至遺忘,
當遺忘結果,我只對過程如何處理有個想法,
像是在塑造科學方法,以為自己經歷過非常多種實驗,
如果這樣的閱讀屬於一種興趣,
不曉得大量閱讀的出口是什麼?
我看到《演化的力量》一書中提到對於未知現象的演化論點解釋都只是一個發想,
證明是需要細緻小巧的實驗設計來詮釋的,
就像一塊磚頭是磚頭,必須要累積一大片牆才有機會成為一棟房子,
片片碎碎的科學知識和研究結果可能詮釋的道理,那樣的巨大可以解釋未明現象的道理,
是我心中想要追求的啊,
然而我只片段的閱讀著自動機器人蒐集的科學新聞,
並以為擷取片段知識或許可以為我帶來什麼?
我得到什麼?沒有筆記下來,只能有印象,甚至遺忘,
當遺忘結果,我只對過程如何處理有個想法,
像是在塑造科學方法,以為自己經歷過非常多種實驗,
如果這樣的閱讀屬於一種興趣,
不曉得大量閱讀的出口是什麼?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瞎拼買歐洲
昨天看到公視主題之夜播送的「瞎拼買歐洲」,
一開始以為買東西的紀錄,查了節目相關內容後才知道是購併相關的議題,
金主是中國,對象是歐洲各大廠,
以往中國前進非洲,現在竟然前進歐洲了。
Volvo和SAAB
這兩間汽車公司早就被福特以及通用所吸收,
但是還是撐不下去了,
Volvo被中國的吉利汽車買走了,
吉利過往在做車子安全檢查時,乘客死亡率高達90%,
這對著重汽車安全的Volvo來說是一件相當不可能的事情,
這令人對Volvo未來的品質感到擔憂。
紀錄片採訪者分別採訪Volvo歐洲廠以及吉利中國廠,
當初在購併時提到Volvo的生產線將會維持在歐洲,不會有所更動,
員工也曾表示擔心被裁員,之後也表示只看到管理階層中國人在其中走動,
沒有員工出現的狀況。
而Volvo也相當快速的得以在中國有三個廠區,
而歐洲部門的銷售量也創下新高,
主管表示因為購併的條件就是生產線保留,所以他認為這反而有利Volvo海外市場的開拓。
畫面來到吉利,
吉利的員工表示有關Volvo的事情一概無法回答,
包含了是否有利用Volvo的技術在此處組裝以及薪資等相關問題。
隨後口白即有提到這邊的員工薪資是400歐元,而Volvo廠的員工薪資是這邊的八倍。
而在SAAB的狀況卻是個拒絕購併的結果,
隸屬美國通用的SAAB拒絕讓中資購買,
所以宣布倒閉,後有請SAAB員工討論為什麼福特允許,而通用不允許呢?
或許是因為SAAB的車子有一半技術是SAAB本身所擁有,但另一半卻是通用的,
而美國這方面不想要中國車廠得到這樣的技術,
但令人懷疑的是,通用每年所製造的車子數量達百萬輛,而SAAB卻只是數萬輛而已,
在量的方面比較起來不應當考慮這點因素在內。(意思是通用的技術還有很多是無法由併購SAAB獲得?)
--
第二個案例是法國的聖迪濟耶市,有家令法國當地人驕傲的拖拉機公司麥考密克,
然而他的財政困難似乎也象徵著去工業化的結果,
中國的一拖成功的花了1500萬歐元買下了它,
將中國產的拖拉機拉到法國請麥考密克的工程師將變速箱裝到一拖的拖拉機上面,
主管們形容,中國的拖拉機如果像是可以排兩檔的汽車,
那麥考密克的就是全自動排檔的車子,
一拖的機器如果拿到的全自動的變速箱,將飛快的進步50年,
而裝修的工程師則表示一拖的機器某些部位焊接相當不牢固,
看似有相當的危險性在。
一拖後來表示,除了變速箱外,他們還想要的市場,
他們打算以此為據點,拓展歐洲的拖拉機生意。
但他們目前生產還沒辦法跟得上法國,
因為工業原料、規格、工具都不一樣,
或許要花上十年的時間也說不定,公司老闆劉曜這樣表示。
--
第三個例子是中國大陸的國營企業中國中鐵的子公司中國海外工程公司,
跑去波蘭以低於最低標30%的價碼得到一條高速公路的標案,
當時大家都頗為震驚,
波蘭官員也表達,中國海外宣稱得以在時間內用如此少的價錢完成工程,所以他們理應得標。
然而後來工程卻失敗了,
當地的十幾間承包商沒有人拿到錢,波蘭政府只好賠了1.5億歐元,
實施工程的專業人員表示,那麼浩大的工程要在那麼短的日期內完成,
必得興建員工宿舍、雇用3000工人才行,
然而中國海外卻到了興建工程的當地才開始做規劃、找原料,
而且只有兩三百人在做,不失敗才怪。
中國大陸在波蘭的外交人員表示:「我們承認失敗了,但從當中有得到珍貴的教訓,所以這是很可貴的經驗。」
公共工程的標案歐洲可以開放給中國大陸做,
但中國大陸卻不願意接受外商來競標他們本地的公共工程,
波蘭人覺得這是不公平的。
--
最後,提到中遠集團cosco花了五億歐元,租了希臘比雷埃夫斯港35年,
期間對於員工的福利安全的漠視,導致員工走上街頭抗爭,
但隨著社會福利拖垮財政問題、導致大規模抗爭事件的延燒,
比雷埃夫斯港的工人似乎被中國人如何壓榨變得不是那麼重要,
於是有經驗的港口工人紛紛離去,他們聘僱到的總是便宜的臨時工,
而碼頭其實還有三分之一是歸希臘所有,還是以希臘原本的方式來提供員工相對等的福利,
而cosco的員工因為受不了機器需要維修的危險性提出問題來後,
進而想要談相關薪資問題以及籌組工會時就被主管給解雇了,
他們認為中國人根本就不願意面對員工福利問題。
採訪主持人訪問了cosco的希臘部門主管,
問到是不是因為這兩位員工想要籌組工會,所以把他們解雇?
主管表示,不想回答這問題。
主持人又問,薪資是可以談的嗎?
主管又表示,我的員工都相當快樂,我也很快樂。
--
節目最後探討,
中資出走進行購併要的多半是為了技術、資源、市場、通路,
以及甩掉代工進而發展自我品牌,即便品牌建立後也需要知名度的提升,
所以購併大企業將可以提昇自我品牌。
也談到被購併的公司,其實憂喜參半,
喜的如麥考密克公司員工,他們至少沒有馬上流落街頭找不到工作,
憂的是好像沒辦法談什麼薪資福利,而這是不符合當地法規的。
時至今日,比雷埃夫斯港的雇員150位發起罷工,除非薪資和工作條件得到改善,
抗爭沒有停歇。
如果中國大陸要買下我們的公司,
那我們能守住什麼?技術能守多久?有獨立開發研究的機會嗎?
市場可以劃分嗎?
被買走之後是否能兼顧到員工原本的權益?
購併之前要談好的條件應該包含哪些?
自由貿易相關協定訂定後是否對方也會遵守我們的勞動三法呢?
是否有碰觸政府官員或政治敏感性的界線呢?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史惠慈表示假設中國大陸在經濟上也以一貫的政治方式這麼處理,
或者在其他國家必須要面對的就是員工的反動,
如果能讓歐洲人對於他們的管理能夠心服口服,
或許也能夠說服台灣人在經濟層面可以接受他們。
一開始以為買東西的紀錄,查了節目相關內容後才知道是購併相關的議題,
金主是中國,對象是歐洲各大廠,
以往中國前進非洲,現在竟然前進歐洲了。
這兩間汽車公司早就被福特以及通用所吸收,
但是還是撐不下去了,
Volvo被中國的吉利汽車買走了,
吉利過往在做車子安全檢查時,乘客死亡率高達90%,
這對著重汽車安全的Volvo來說是一件相當不可能的事情,
這令人對Volvo未來的品質感到擔憂。
當初在購併時提到Volvo的生產線將會維持在歐洲,不會有所更動,
員工也曾表示擔心被裁員,之後也表示只看到管理階層中國人在其中走動,
沒有員工出現的狀況。
而歐洲部門的銷售量也創下新高,
主管表示因為購併的條件就是生產線保留,所以他認為這反而有利Volvo海外市場的開拓。
吉利的員工表示有關Volvo的事情一概無法回答,
包含了是否有利用Volvo的技術在此處組裝以及薪資等相關問題。
隨後口白即有提到這邊的員工薪資是400歐元,而Volvo廠的員工薪資是這邊的八倍。
隸屬美國通用的SAAB拒絕讓中資購買,
所以宣布倒閉,後有請SAAB員工討論為什麼福特允許,而通用不允許呢?
或許是因為SAAB的車子有一半技術是SAAB本身所擁有,但另一半卻是通用的,
而美國這方面不想要中國車廠得到這樣的技術,
但令人懷疑的是,通用每年所製造的車子數量達百萬輛,而SAAB卻只是數萬輛而已,
在量的方面比較起來不應當考慮這點因素在內。(意思是通用的技術還有很多是無法由併購SAAB獲得?)
然而他的財政困難似乎也象徵著去工業化的結果,
中國的一拖成功的花了1500萬歐元買下了它,
將中國產的拖拉機拉到法國請麥考密克的工程師將變速箱裝到一拖的拖拉機上面,
主管們形容,中國的拖拉機如果像是可以排兩檔的汽車,
那麥考密克的就是全自動排檔的車子,
一拖的機器如果拿到的全自動的變速箱,將飛快的進步50年,
而裝修的工程師則表示一拖的機器某些部位焊接相當不牢固,
看似有相當的危險性在。
他們打算以此為據點,拓展歐洲的拖拉機生意。
但他們目前生產還沒辦法跟得上法國,
因為工業原料、規格、工具都不一樣,
或許要花上十年的時間也說不定,公司老闆劉曜這樣表示。
跑去波蘭以低於最低標30%的價碼得到一條高速公路的標案,
當時大家都頗為震驚,
波蘭官員也表達,中國海外宣稱得以在時間內用如此少的價錢完成工程,所以他們理應得標。
然而後來工程卻失敗了,
當地的十幾間承包商沒有人拿到錢,波蘭政府只好賠了1.5億歐元,
實施工程的專業人員表示,那麼浩大的工程要在那麼短的日期內完成,
必得興建員工宿舍、雇用3000工人才行,
然而中國海外卻到了興建工程的當地才開始做規劃、找原料,
而且只有兩三百人在做,不失敗才怪。
但中國大陸卻不願意接受外商來競標他們本地的公共工程,
波蘭人覺得這是不公平的。
期間對於員工的福利安全的漠視,導致員工走上街頭抗爭,
但隨著社會福利拖垮財政問題、導致大規模抗爭事件的延燒,
比雷埃夫斯港的工人似乎被中國人如何壓榨變得不是那麼重要,
於是有經驗的港口工人紛紛離去,他們聘僱到的總是便宜的臨時工,
而碼頭其實還有三分之一是歸希臘所有,還是以希臘原本的方式來提供員工相對等的福利,
而cosco的員工因為受不了機器需要維修的危險性提出問題來後,
進而想要談相關薪資問題以及籌組工會時就被主管給解雇了,
他們認為中國人根本就不願意面對員工福利問題。
問到是不是因為這兩位員工想要籌組工會,所以把他們解雇?
主管表示,不想回答這問題。
主持人又問,薪資是可以談的嗎?
主管又表示,我的員工都相當快樂,我也很快樂。
中資出走進行購併要的多半是為了技術、資源、市場、通路,
以及甩掉代工進而發展自我品牌,即便品牌建立後也需要知名度的提升,
所以購併大企業將可以提昇自我品牌。
喜的如麥考密克公司員工,他們至少沒有馬上流落街頭找不到工作,
憂的是好像沒辦法談什麼薪資福利,而這是不符合當地法規的。
抗爭沒有停歇。
那我們能守住什麼?技術能守多久?有獨立開發研究的機會嗎?
市場可以劃分嗎?
被買走之後是否能兼顧到員工原本的權益?
購併之前要談好的條件應該包含哪些?
自由貿易相關協定訂定後是否對方也會遵守我們的勞動三法呢?
是否有碰觸政府官員或政治敏感性的界線呢?
或者在其他國家必須要面對的就是員工的反動,
如果能讓歐洲人對於他們的管理能夠心服口服,
或許也能夠說服台灣人在經濟層面可以接受他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