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師道

前天去看牙醫時,之前的牙醫離職了,
這位努力地幫我去除牙菌斑後,
強調牙線來去除牙菌斑的重要性,
這不是牙醫師第一次說了,
但我竟然是那天才知道牙線真正的功能是在去除牙齦和牙齒之間的垢,
而且必須要將牙線側著拉向另外一側,讓牙線好好的卡進去牙頸和牙齦之間把垢刮除,
實際操作過後,心生好奇,那牙刷到底是用來幹嘛的啊?

每次牙醫都會說一樣的話:「要好好弄牙線唷。」
如果我很認真用牙線,那你不就要失業了?

話說回來,身為xx師的好像都會諄諄教誨人們要努力ooxx唷,
然而人們都很認真的ooxx,那他就會失業了,
「要認真努力讀書唷。」老師這樣跟懶惰的學生說。
「要奉公守法喔。」律師對著有罪卻判無罪的委託人說。
「要好好的跟上帝禱告唷。」牧師對著佈道的信徒說。

如果師是一個道理和人群的中介者,
那代表這個橋樑下有其深溝所在,
可能是人的惰性、惡性以及妄性,
一個沒有惰性又能自己奮發的人在乎的是沒有時間來努力,
一群奉公守法的公民可以省卻法治機關的存在,
一位心腸致善慈悲為懷的人精神力量充沛難以對生活絕望。

如果說要對抗的是人的劣根性,才能成為師,
必得有異於普羅大眾之處,
前瞻性足夠,看得夠遠,為人所不能為之善,才是師道。

本能和直覺要成一條直線

如果你要當一個與眾不同的談話對象,
要能引起對方興趣,這對話要能持續不斷,
就不能跟周遭的人談相同的東西,

或許會逐漸本末倒置,
然後你們就沒有話可以聊了。

如果是那麼刻意的製造什麼,
那什麼都製造不出來了,

你擁有一項與眾不同的看法,
你沒有說出來,
到最後你什麼都說不出來了。

所謂的本能和直覺就是想做什麼就跟著做什麼,
最後都還能順著一條線前進,
是這樣的才叫做自然。


鳥人

奧斯卡的最佳攝影獎頒給了鳥人,
當初在看鳥人時就有身歷其境的感受,
一鏡到底的功力讓人懷疑是動了什麼手腳還是完美剪接,
像是穩定地上下樓梯運鏡、在室內轉換來去順暢卻不暈眩的第一人稱角度、演員們自然又深切的進出鏡頭表現,能夠得獎著實名符其實,
一直以來看的電影都不算廣泛、量和種類都不能稱上電影迷,
看完鳥人的當下第一想法就是難怪人家說很厲害以外,
還有我在戲院裡中槍了這樣,
傻傻地一開始看鳥人漂浮還覺得喔喔喔喔實在太厲害了的我完全跳進導演要表達的大眾胃口洞,
當然人家得獎後,你才在那邊點頭說我就知道會得獎完全就是在馬後炮。

就如同前天學生說的,
「老師,其實這個答案我有想到,但是我實在沒有信心講出來。」
身為老師的我當然要鼓勵說出「不管你想的是對是錯,能勇敢表達出心聲就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希望你可以下次努力看看」這樣的話出來,
事後回家發現,換作是我,我有敢在看完鳥人後就馬上說他會得最佳攝影獎這樣的話語嗎?

正常人都不會這麼做,
因為可以與眾不同真知灼見洞燭先機的人少之又少。

有一句話叫做文人相輕,
說到底就是偏好的詮釋方式不同,
在畫作、書法、舞蹈甚至是教學現場也常常如此,
派別、素材、教材教法的不同目的都是為了體現藝術和教育的真正價值,
不在其位的批評者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組織(那就看是什麼組織了,或者是國、黨、財團)的美好未來,
小有成就者,若能努力經營學別人所長,肯定別人加以學習,勢必變得更為強大,
若尚未成就,即停下來指指點點,那也只能在原地踏步了,
若能把所知的提供出來分享,並且一起努力發揚光大,有著想要變得更好的本質在,
自然強過一直在打擊教育體制、維護獨特立場。
若能綜觀欣賞他人舞蹈美好之處,而不是不斷誇耀自己舞姿,那也能吸收他人精華體現不同之美吧。

大量閱讀的出口是

到底追求著什麼呢?
我看到《演化的力量》一書中提到對於未知現象的演化論點解釋都只是一個發想,
證明是需要細緻小巧的實驗設計來詮釋的,
就像一塊磚頭是磚頭,必須要累積一大片牆才有機會成為一棟房子,
片片碎碎的科學知識和研究結果可能詮釋的道理,那樣的巨大可以解釋未明現象的道理,
是我心中想要追求的啊,

然而我只片段的閱讀著自動機器人蒐集的科學新聞,
並以為擷取片段知識或許可以為我帶來什麼?
我得到什麼?沒有筆記下來,只能有印象,甚至遺忘,
當遺忘結果,我只對過程如何處理有個想法,
像是在塑造科學方法,以為自己經歷過非常多種實驗,
如果這樣的閱讀屬於一種興趣,
不曉得大量閱讀的出口是什麼?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瞎拼買歐洲

昨天看到公視主題之夜播送的「瞎拼買歐洲」,
一開始以為買東西的紀錄,查了節目相關內容後才知道是購併相關的議題,
金主是中國,對象是歐洲各大廠,
以往中國前進非洲,現在竟然前進歐洲了。

Volvo和SAAB
這兩間汽車公司早就被福特以及通用所吸收,
但是還是撐不下去了,
Volvo被中國的吉利汽車買走了,
吉利過往在做車子安全檢查時,乘客死亡率高達90%,
這對著重汽車安全的Volvo來說是一件相當不可能的事情,
這令人對Volvo未來的品質感到擔憂。

紀錄片採訪者分別採訪Volvo歐洲廠以及吉利中國廠,
當初在購併時提到Volvo的生產線將會維持在歐洲,不會有所更動,
員工也曾表示擔心被裁員,之後也表示只看到管理階層中國人在其中走動,
沒有員工出現的狀況。

而Volvo也相當快速的得以在中國有三個廠區,
而歐洲部門的銷售量也創下新高,
主管表示因為購併的條件就是生產線保留,所以他認為這反而有利Volvo海外市場的開拓。

畫面來到吉利,
吉利的員工表示有關Volvo的事情一概無法回答,
包含了是否有利用Volvo的技術在此處組裝以及薪資等相關問題。
隨後口白即有提到這邊的員工薪資是400歐元,而Volvo廠的員工薪資是這邊的八倍。

而在SAAB的狀況卻是個拒絕購併的結果,
隸屬美國通用的SAAB拒絕讓中資購買,
所以宣布倒閉,後有請SAAB員工討論為什麼福特允許,而通用不允許呢?
或許是因為SAAB的車子有一半技術是SAAB本身所擁有,但另一半卻是通用的,
而美國這方面不想要中國車廠得到這樣的技術,
但令人懷疑的是,通用每年所製造的車子數量達百萬輛,而SAAB卻只是數萬輛而已,
在量的方面比較起來不應當考慮這點因素在內。(意思是通用的技術還有很多是無法由併購SAAB獲得?)

--

第二個案例是法國的聖迪濟耶市,有家令法國當地人驕傲的拖拉機公司麥考密克,
然而他的財政困難似乎也象徵著去工業化的結果,
中國的一拖成功的花了1500萬歐元買下了它,
將中國產的拖拉機拉到法國請麥考密克的工程師將變速箱裝到一拖的拖拉機上面,
主管們形容,中國的拖拉機如果像是可以排兩檔的汽車,
那麥考密克的就是全自動排檔的車子,
一拖的機器如果拿到的全自動的變速箱,將飛快的進步50年,
而裝修的工程師則表示一拖的機器某些部位焊接相當不牢固,
看似有相當的危險性在。

一拖後來表示,除了變速箱外,他們還想要的市場,
他們打算以此為據點,拓展歐洲的拖拉機生意。
但他們目前生產還沒辦法跟得上法國,
因為工業原料、規格、工具都不一樣,
或許要花上十年的時間也說不定,公司老闆劉曜這樣表示。

--

第三個例子是中國大陸的國營企業中國中鐵的子公司中國海外工程公司,
跑去波蘭以低於最低標30%的價碼得到一條高速公路的標案,
當時大家都頗為震驚,
波蘭官員也表達,中國海外宣稱得以在時間內用如此少的價錢完成工程,所以他們理應得標。
然而後來工程卻失敗了,
當地的十幾間承包商沒有人拿到錢,波蘭政府只好賠了1.5億歐元,
實施工程的專業人員表示,那麼浩大的工程要在那麼短的日期內完成,
必得興建員工宿舍、雇用3000工人才行,
然而中國海外卻到了興建工程的當地才開始做規劃、找原料,
而且只有兩三百人在做,不失敗才怪。

中國大陸在波蘭的外交人員表示:「我們承認失敗了,但從當中有得到珍貴的教訓,所以這是很可貴的經驗。」

公共工程的標案歐洲可以開放給中國大陸做,
但中國大陸卻不願意接受外商來競標他們本地的公共工程,
波蘭人覺得這是不公平的。

--

最後,提到中遠集團cosco花了五億歐元,租了希臘比雷埃夫斯港35年,
期間對於員工的福利安全的漠視,導致員工走上街頭抗爭,
但隨著社會福利拖垮財政問題、導致大規模抗爭事件的延燒,
比雷埃夫斯港的工人似乎被中國人如何壓榨變得不是那麼重要,
於是有經驗的港口工人紛紛離去,他們聘僱到的總是便宜的臨時工,
而碼頭其實還有三分之一是歸希臘所有,還是以希臘原本的方式來提供員工相對等的福利,
而cosco的員工因為受不了機器需要維修的危險性提出問題來後,
進而想要談相關薪資問題以及籌組工會時就被主管給解雇了,
他們認為中國人根本就不願意面對員工福利問題。

採訪主持人訪問了cosco的希臘部門主管,
問到是不是因為這兩位員工想要籌組工會,所以把他們解雇?
主管表示,不想回答這問題。
主持人又問,薪資是可以談的嗎?
主管又表示,我的員工都相當快樂,我也很快樂。

--

節目最後探討,
中資出走進行購併要的多半是為了技術、資源、市場、通路,
以及甩掉代工進而發展自我品牌,即便品牌建立後也需要知名度的提升,
所以購併大企業將可以提昇自我品牌。

也談到被購併的公司,其實憂喜參半,
喜的如麥考密克公司員工,他們至少沒有馬上流落街頭找不到工作,
憂的是好像沒辦法談什麼薪資福利,而這是不符合當地法規的。

時至今日,比雷埃夫斯港的雇員150位發起罷工,除非薪資和工作條件得到改善,
抗爭沒有停歇。

如果中國大陸要買下我們的公司,
那我們能守住什麼?技術能守多久?有獨立開發研究的機會嗎?
市場可以劃分嗎?
被買走之後是否能兼顧到員工原本的權益?
購併之前要談好的條件應該包含哪些?
自由貿易相關協定訂定後是否對方也會遵守我們的勞動三法呢?
是否有碰觸政府官員或政治敏感性的界線呢?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史惠慈表示假設中國大陸在經濟上也以一貫的政治方式這麼處理,
或者在其他國家必須要面對的就是員工的反動,
如果能讓歐洲人對於他們的管理能夠心服口服,

或許也能夠說服台灣人在經濟層面可以接受他們。

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瞎子

我愛吃蝦子,每當我的手裡面有蝦子,牠就會爬進去我的肚子中,
然後留存一抹痕跡在指甲縫當中,
一般人認為那是剝蝦殼必然的情形,
蝦子被層層脫去外殼後,牠鮮腥汁液伴隨你的指頭擠壓而滲了進去指甲縫,
但,不只這樣喔,

儘管用相當多泡沫抓啊摳的,讓泡泡進去後、再用刷子努力的刷,它還是會存留一點在裡面,
我覺得就是這樣的東西讓我起了些疹子,我認為就是蝦子經由指甲縫爬進去我的身體裡面,
然後身上發了紅色斑點痕跡,到了非常嚴重必須要掛急診的地步。
這是大屠殺蝦子的復仇啊。

那天,Dr. Q 告訴我,蝦子不是好食物,容易因蝦過敏當然不要吃,
不說你不知道,一般醫生都是不吃鳳梨、不吃牛肉,但最好連蝦子也不要吃。
離開前 Dr. Q 說我的生理反應實在激烈到我必須抽血檢查一下。

從來也沒看過聽過醫生不能吃蝦子的說法,回家後因為好奇,google了好些組合,
不管是同音「瞎子」搭配「雷射」、諧音「下子」搭配「婦產科」、「嚇」搭配任何恐怖醫院傳說,
頂多只是手術後病人吃蝦子好不好的討論,怎麼找就是沒看到跟醫生方面有關的什麼傳說之類的。

之後回診,看完報告,Dr. Q說一切正常,我問了Dr. Q,醫生是為什麼不要吃蝦?
Dr. Q:「說來話長,既然跟診療無關,如果你不介意等我下班的話,我再跟你講。」
好像也沒那麼重要,我轉身就要走,

他放下病例,抬頭起來、叫住了我且停頓了一下才說:
「啊,對了,你吃蝦子時,剝蝦過程中,有先剝掉眼睛再吃嗎?」

「沒有。」我簡短的回答。一般人剝蝦哪會特別弄掉眼睛然後再去掉頭啊?

「嘖嘖。」

「蛤?」

「唉,想知道就等我下班吧。唉。」

我好奇為了的,就是他那一個停頓。
我就真的這麼在地下室的7-11一直坐到他下班
反正我好像也是最後幾個病人,應該不會很久吧?
回診醫院的理由很簡單,就是等一個血液檢測報告,
而 Dr. Q 是負責任的醫生,我的報告也相當普通而且正常,
本該知道結果後就離開就是,但 Dr. Q 問了個問題,
莫名其妙到我也認為還是了解一下好了。

我一直等到22:34, Dr. Q 才晃啊晃的下來,一見到我,揮手示意後去買了罐冰火,
然後說:「我們邊走邊講吧,有點晚了。」

「所以你已經完成工作了?」我拿手指戳著鼻孔問,天啊的我好無聊。

「還有一些病歷要整理,不過可以先告一段落。」

「你開車過來的嘛?」

「對。」

「那我們往停車場走吧。」
我們在手扶梯往上移動中。

「那,你打算告訴我到底蝦子跟…什麼眼睛到底有什麼關係嗎?」我完全不知道蝦子應該跟哪個主詞作關連詞。

「事情是這樣子的,在我剛進到這醫院的時候,大概是2002年中,我結束了專科考試,順利的升上了主治。」
他開始跟我講他自己的歷史?如果我不是男的,我會以為他要追我。

「在剛開始的時候,日子很新鮮,每天都是充滿動力的一天,我忙得很開心,能看到病人以及家屬們露出的微笑,是我最大的使命。日子過得很快,一下子一年就過去了,接下來是2003年那年,你還記得嗎?發生了什麼事?」

2003? 
我記得那一年生科週停辦,
因為那一件藍色系服的瓢蟲從來沒有成功的登上六月的中正堂表演。

SARS!

「沒錯!那年我所遭遇到的狀況跟電視上報導的和平醫院差不多,只是我們這邊規模比較小,加上院長當時和疾管局、校方和衛生署關係還不錯,所以迅速妥善處置的結果就是沒有鬧上媒體。這一點你不得不承認擁有一個懂得諂媚和爭權奪利的上司在這時候還是有好處的,而我們大家的工作,因為周遭消息封鎖得當,所以沒有太大的損失需要共同負擔。」Dr. Q 看著喝一口的冰火玻璃瓶口,然後挑了一下眉。

我不知道要說什麼,只好繼續聽著他說下去:「所以那年,我接到了一個特別的病歷,那是一個老先生。老先生打從台東過來,他說他在台東負責深層海水的開發,他是技術人員之一,主要是打算從300公尺深的地方把海水給抽上來,他說這是一個會新興的產業,並且只要布好管線,就有源源不絕的藍金可以掏。」

「他之所以會來就診是因為他在推的海洋深層水,一開始報告出了一點問題,為了取信於人,他選擇長期飲用,然而,好景不常,就是血液的分析出了點問題,所以找到我這邊過來,那年如果SARS的事情爆炸開來,我也沒機會遇到這一位老人家了。」

「簡單淺白地講,他的血液當中我們驗出了超標的重金屬含量,而且種類複雜多樣,可能因為這樣而長了一些不好的東西出來,我先說明,這不代表著這位老先生負責的海水有問題,我只是他的生理狀況以及就患者的生活飲食狀況特異性提出,並沒有暗示你這之間的關聯性的意思,畢竟我們沒有做很切確的控制,我只是抽血、檢驗,只是要治療病患而不得不去作的了解過程。」

「我知道。」也就是這些都只是假設無關連的狀況下,我們只是互相彼此地略過這些線索,不禁讓我想起現代有許多爆料的場合也是類似這樣的對談模式。

「這位老先生後來陸陸續續的接受治療之後,也經過了好些年,狀況有得到控制,同時我請他要做基本的生理調控,也就是擁有正常且健康的飲食,我們彼此沒有去討論海洋水的問題,但是我想這是我們之間的默契,因為後來聽說政府開始進行接管的動作....」

「也就是說,資金投注進去、設備就定位、後面的產業供給鏈就必須把產品呼的一直接力下去,這樣子才能把老闆們投注的心力轉化為股市帳面上的數字,在這些進行的同時,老先生的狀況雖然獲得控制,但終究還是被一些東西給打敗了,被那些長時間累積、根深蒂固、難以拔除的壞東西給無情的摧毀掉。」

「那時已經是接近末期了,老先生離開前,我站在床邊,只留下一句話給了他兒子,就是不要吃蝦子。因為在治療他的這些年間他從來就不去提到他的海洋水產業到底擴張延伸到什麼地步,我有好幾次好奇差點就問出口,可是基於醫療隱私道德,這些事情就算知道,也不適合和任何人講,畢竟後果,好像會相當嚴重。」

「針對蝦子的疑慮,我特別跑去問一個我從小到大、一起長大,一個作養殖的好弟兄,他告訴我台灣養殖蝦子的場有用海水的,可是總體量不大,台灣有許多蝦子都是進口的,所以我還是想不到為什麼他說不要吃蝦子,這和他做海水的事情兩件事情我還是組裝不起來。繼續聊的結果,我才又知道原來那時候台灣養蝦的環境就不太好,除了蝦子的病因為飼養過度密集導致蝦苗驟減以外,東南亞國家的養殖業者的崛起都使得養蝦的市場價格在內憂外患包夾下越來越困頓。」

「他說,為了尋求解決的辦法,後來黑市當中有在賣一種特別的海水,使用這海水的濃縮汁液後蝦子長得超快、超大、超肥、超營養,他說他們業界都會去台東找一家專門調配這種濃縮海水的公司,不過這公司的主打商品並不是這一種,而且聽說這公司負責的人,後來身體不太好,早早就把公司交給他的兒子打理,然後長期跑醫院。聊到後來,我才驚覺朋友講的就是這一位老先生,他原來就是個養蝦企業主,發達時賺了超多錢,然後狀況困頓後他開始尋求解決方法,他的子公司之一就是把海洋深層水當中的沈澱的有機質收集起來做成濃縮液然後販賣給蝦農....,而這個子公司反而營業額超越原本的公司成為公司的主力…」

Dr. Q 說完這一切的時候,我心中也滿是疑惑,如果大多的蝦子都是進口,那也不一定有吃到有問題的蝦子啊,如果不要吃海水養的、應該可以避免掉這群有問題的蝦吧?

Dr. Q 說問題出在於不是所有人去市場買蝦子的時候都會問來源,也不是每個小販都真的知道他賣的蝦子從哪裡來。
我覺得下次買蝦子時我千萬要問清楚,要跟媽媽講一下。

「呃…那為什麼是我?為什麼要告訴我這一切?因為我晚餐吃蝦?」我問 Dr. Q。
既然這一切聽起來像是那麼糟糕的事情,為什麼需要跟一個莫名其妙的人吐露心聲? 

「因為,我隱瞞了你,我發現你的血液報告跟那位老先生有點像...」Mr. Q把左手瓶子換到右手,左手拿推了一下眼鏡,看了一下遠方。

「!!那為什麼剛剛不講,為什麼要現在說?」

「因為老先生的事情我沒有跟任何人透露過,就連那些在旁的護士們她們也不曉得。」

「那…?不管啊,治療呢?這部份總該安排什麼更加確定的檢查之類的吧?」

「沒問題的,因為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多,這些年來我已經成為血液腫瘤科的權威了,一切都在我掌控底下。」
Dr. Q 說完後,酒瓶高高舉起,快速落下,我的頭一陣暈眩。

「喂!幹嘛?!」我還能說什麼,一整個晚上我都在疑惑,我趴著不動還能看到停車場昏暗的燈光旋轉著。

「我是Q,你盡量發問吧!」

「什麼蝦子眼睛的什麼鬼的是啥?」這問題根本就不重要了啊。

「因為我不隨便掰個什麼你就不會等我了。」Dr. Q 對於瞎掰,很得意貌。

「這麼做對你有什麼好處?」


「因為老先生躺臥在病床上離開人世時,身邊只有我一個人...」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松浦彌太郎

松浦彌太郎,他的書我一本也沒看過,
但總是掛在書店當中好一段時間,
站在書店翻阿翻的,大概會歸類在療癒系的作品當中。

近來書店放了一本他的新書,叫做《日日100》,
書腰上寫著100件豐富生活的物品,
裡面蒐集了他喜歡的物品,總共100則,
有的是名牌雜貨、有的只是方便的生活小物,
左邊那邊都是物品的圖片,底色全然的白,去背的很好,
右邊則是一頁描述這物品的特性。

「這樣也可以一本書?」
「好像真的可以。」
「大概只要改個書名,又可以出個三五本。」

但文字的描述會讓人對這個物品有想要一探究竟,
想要親手去把玩,甚至摸不到看不到時會有想要朝聖的衝動,
這真是厲害啊,
如果我要賣一樣物品,放到拍賣、放到商品海報上面,
我一定要走這個模式來提昇他的質感,

不過可能需要極度的練習以外,
也需要「有緣」的切入點。

如果有用心,
應該可以有很多這樣的小事情,
老婆告訴我,她覺得自己很厲害,
厲害在把集乳袋當中的空氣排出,
她利用桌子的邊緣,搭配無空隙的折法和一步一步後退的指頭們,
成功的將讓母乳酸敗的空氣推出。

這點很重要在母乳口味的呈現上,
當我第一次嘗到母乳儲存瓶當中的母乳時,
大吃一驚的是塑膠味相當濃重,
當下對5號塑膠PP瓶的信心全部瓦解,
事後才知道,原來是儲放久了,味道發生改變了,
當我嚐到的是剛出來、新鮮的,那種微甜的味道其實就跟那塑膠味真的很像是同一系列,
只是一位是可愛甜美小娃兒,另一個則是風霜過半百的老嫗,
所以當老婆說她覺得自己很厲害時,
我也覺得她也可以寫彌太郎系列的「100種自我微笑的能力」。

話說回來,PP瓶真的是個好東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