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KANO

何岳霖說:「這是一部後勁比較強的片。」
我當下沒有說出什麼感想來,並好奇這部以日語為主的片,
如果日本有機會上映的話,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感覺?

其實只要把嘉農改成日本當地的某個高校來看就知道自己問題的答案了,
或許會,沒什麼感覺。

但就是在那個日據時代的背景,
就是過去民風淳樸、物資落後的年代,
專注精神力克服困頓環境、凌駕肉體限制之上、超越種族的團隊融合,
才讓我覺得不同,才使得我有一份認同感。

平心而論,運動相關的電影就是這樣,
就是要看如何奮鬥的歷程。

老婆說看預告都知道要演什麼了,
但還是想走進去看過程發生了什麼樣的點點滴滴和電影如何細膩處理闡述故事,
傳說之所以是傳說是因為高不可攀,
背後一點一滴的累積才是振奮鼓舞人心。

看完後更讓我認為每一段傳奇都不是空穴來風,
每一個無可匹敵的王朝都有其刻苦之處。

謝謝KANO,這樣帶來教人腳踏實地的過程。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給你們的話,有關選擇

人都得有所抉擇,不可能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有可以一直握在手中,要適時的鬆手。

這樣子的話,是用來安慰人的,
在朋友相當努力奮鬥,卻甚麼回報都沒有,
你說出來告訴他,他努力了,別難過了,是這個時機用的。

老師,我對這個沒興趣。

很好,你的人生馬上就做出抉擇了,
在你還沒踏入社會、在你還是學生努力學習、在你還是一塊努力吸收養分知識海綿時你就抉擇了。

又或者說你放棄了。

如果你的能力不被允許,那你只能抉擇,
如果你的能力許可,那你應該努力吸收。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好奇心,
知道事實的真相比甚麼都來得崇高。

讀書可以考進好學校、
讀書可以認識更厲害的人、
讀書可以找到好工作、
讀書可以培養人的心智,

這些其他的理由在你們還是中學生的時候可能無法切確的感受出來,
但老師也覺得那是把讀書當作「用途」所闡釋出來的目的。

學習不為了甚麼,只為了想要知道。

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過了好久才會發現的現實,
像是應徵時發現某高新科技公司只想要台清交成的大學生甚至碩士畢業,
像是你要結婚的時候,發現相親的對象你好喜歡,
但是對方腦袋破了一個洞只想要高學歷對象,
也不能罵人家說破一個洞,只能說對方想要更快速的篩選出他要的對象,就跟公司要人一樣。

學歷是一種篩選的指標,但他不能篩出所有東西,像是護照一樣,有護照才能通關通往其他境界繼續人生旅程。
有好護照的人可以有很多的選擇,沒有好護照的人還是有些剩下某些選擇。

不是要再說一次學歷的現實重要,
台灣學歷還要可以經得起時代和世界的考驗,未來說不準大陸學歷還比較強勢。
我要說的是一道牆、一道未知的牆、甚至是無知的恐怖。

現今的社會有人會賣弄專業,
糟糕的是不肖廠商甚至將專業包裝成邪惡商品來販售,受害的是大眾。

舉最近的牛奶為例,
一位研究人員只利用相對便宜簡單的方法宣稱牛奶有很多殘留有毒的代謝物。
因為不容易看得懂,於是某周刊將結論報導出來,並將結果加入許多恐怖後遺症的描述。

後來被踢爆,檢驗方法有問題,
除非你是專業,不然怎麼會懂?
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透過媒體來了解這些事情,
但你以為媒體是100%專業的嗎?
記者每天寫的東西五花八門,一個嚴謹的記者必須把事情弄得完全透徹才能寫出客觀的報導,但現今媒體只想要爆料,爭取版面、製造新聞,他如果花了兩個禮拜在了解檢驗內容的機制,他這兩禮拜就沒有稿件可以繳交,他會被罵,會沒有工作,所以他相當快速的將這些東西引用串聯一通,就報導出來了,於是社會上產生恐慌。

大家說不要吃,跟著不要吃就好了。
所以現在好像甚麼東西都不能吃了,
因為你不懂,你只能相信那些所謂的媒體,
而少了一點自己可以判斷的能力。
因為專業是一道牆,一道裡面的人才看得懂的東西。

但如果你知道牛奶產生的歷史,
如果你知道哺乳動物最好都是喝自己媽媽的奶,
你或許就會去猜測這個研究人員會不會是在提醒大家牛奶可能不適合人體飲用的可能性,
只是他的作法不夠嚴謹,只是媒體太過於想要爆料隨之起舞,
甚至現在社會氛圍開始抨擊這麼一來打擊了可憐的乳牛農家,生意不好民不聊生等等等。

那怎麼沒有人要要去健全一下檢驗方法,
確認到底適不適合人飲用?
或許要經過十幾二十年的確認,
說不定還要背負坑殺農家這樣的罪名。

如果結果又出來了,
你到底該喝還是不該喝?
你的態度是不是從喝,不喝,喝,不喝反覆的來去?

專家說了算,問題是專家也常常更新研究方法及器材,隨著時間過去,研究結果常常以令人意外的方式改變你的想法。

老師,你是要我也去搞懂到底能不能喝嗎?
不是,我只是在說專業像一道牆,難以進入,
而且某些人會利用這道牆來營利、誇張化恐怖的結果,用來恐嚇大眾。

如果你有基本的常識,
你會知道牛應該要打激素才能隨時都有那麼多乳汁,
如果你知道人喝了一些跟雌性激素很像的東西會影響生理。

只要這樣,你就可以自己決定要喝不喝,
決定不喝,也可以喝豆漿。
決定要喝,如果有機會看一下檢驗報告內容,包含品牌,日期(季節當然會影響),
喝進去的量是否超過衛生署或FDA建議的量就可以不用隨之恐慌。

總是有唯恐世界不亂的人,
如果你有充足的各領域的通則常識,
只要事情出來,你感到有點不適,
或許代表你腦中潛藏的知識告訴你事情不太對勁,於是你就難以相信。

經過你腦海運作,自己統合出一套判斷事物背後準則的感覺,你可以說那叫做直覺。

人的學習歷程會組合出專屬個人的直覺,
如果過程當中你越能廣泛理解事物背後的道理,組合出來的直覺組合就越通則,並且能去容納一些特別的例外,
你就越能有自己的想法以及更加準確的直覺。

十幾年後,你可能是一個五星級飯店的主廚,
有人告訴你:「火山灰是一種珍貴的調味料,吃了可以調養腎臟。」

你加還是不加?

你覺得怪怪的,但是飯店經理說趕快加,外面客人有這樣的訴求,

「這種火山灰加進去洗面乳當中可以去角質、還可以養顏美容」
「火山灰是大地的養分,也是地球一開始最原始的養分。」

你要不要加?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最後,還是自己...

有另一條牙膏啊
夫妻間牙膏問題會被拿出來討論,
但我和老婆擠的位置不一樣,她也依我了,哈哈哈。

牙膏快用完,就進入最討厭的時刻,
得從各角度把所剩一切壓榨地一點都不剩,
且一天比一天艱困,就像世界末日沒有牙膏可以用的那樣必須把所剩的擠出,
而明天若還有剩,就得重複一樣的動作,
當和家人共用牙膏時,這就像一場競賽,
只要誰擠不出來,誰就輸了,
我每天擠它兩次,卻發現它都一直還在,
所以老婆也很爭氣的一直和它對抗,
甚至有時老婆還會幫我擠,
本應貼心舉動的牙膏,看在我眼裡,反而覺得她很故意地下戰書、挑釁。

今天總算受不了地問:「我們什麼時候要把牙膏剪開?」

老婆說:「我早就沒在擠了。」

想要放棄,不擠了。
才知道,這遊戲,我就是我自己最大的敵人,
那種感覺很愚蠢,你進行的一種對決只是自己追著自己腳步在跑,
然後自己打不贏,投降了,覺得自己輸了。

可是,最後還是跑去擠了。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Gravity



人真的很奇怪呀,又或者說我真的很有惰性以及健忘的天性。

片子中最感人的莫過於同伴突然間進到艙門告訴自己要努力,不要放棄,
故事很簡單,講述的道理也不難理解,
但就是需要這樣子的片子來不斷提醒自己:
活著不就是最好的恩典了嗎?
何以還要對人苛刻、貪求以及欲求不滿?
有什麼好悔恨或成為行屍走肉?

是太空中的沒有聲音、
是人數稀少的生命珍貴且脆弱易被摧毀,
是氧氣缺乏和慢不著邊際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是接近死亡時荒謬的學狗叫並覺得好笑,
以及新生嬰兒的哭聲,
我才如此愚昧的驚覺到:

啊!生命好渺小,
但沙子不因為小而失去它的堅硬,

Life is tough.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 Stay 》超踢到鐵板的電影

Stay令我腦袋糾結,
姑且不提結局是如何,因為看完結局後仍然是一頭霧水。
人物:

Sam,心理醫生。
Henry,患者。
Lila,醫生女友。
Athena,患者愛慕對象。
Leon,Henry以為的父親。
Beth,患者上一任醫生。

Sam 開始和 Lila 在長凳上的談天當中,Lila畫了一幅Sam的畫像,但看起來很像Henry。
Henry在酒吧當中,投影幕所呈現出來的畫面當中有Sam和Lila在長凳上的畫面,所以可能Sam就是Henry。
Henry在電車上抽煙時,在他對面的女乘客說你是心理學的教授對吧?還說Sam發表了有關自殺畫家的論文。但在時間點上Henry跟Sam講自殺的畫家的名字是在Sam去學校找他之後,這順序很奇怪。
Lila脫口而出叫Sam叫成Henry,但事實上Henry的事情Sam一直都很保密,甚至連名字都沒透露過,Sam一時也認為自己聽錯。
Henry在水族館看著海牛時,畫面錯回來到Lila的房內,可以看到她窗台上也有兩幅海牛的圖畫。甚至後來Lila發現畫的後面全部都寫著Henry的全名。
所以應該可以知道Henry就是Sam,我一直以精神分裂的結果去看待這兩個重疊的角色。在Sam去Henry學校跟他邊走邊談論Henry父母的事情起,畫面中出現許多三兩成對衣服穿得都一樣的男女,以及他們邊走邊談時,看似不斷錯位、位置一直輪流切換的畫面、以及Sam去找完Henry母親卻被告知她早就死掉了的時候他和Henry之間的對打、都再再讓人懷疑是不是Sam在跟自己內在人格對談,而Henry預告的消失其實就是給自己人格下台的日子。

Henry跟Sam的對談一直都沒有第三者的加入,
唯一一次是Leon首次出現在Henry面前時,Henry也只是忙著崩潰他老爸早就死了怎麼還在這裡,卻也沒真正去摸到他的手,更加讓我確認Henry的角色是Sam心中投影出來的一個角色而已。

當然在Henry去找Leon幫他治好了眼睛之後,
他們的接觸就是真的,但如果這時候一樣沒有Henry這實體角色卻一切都是Sam也沒有什麼說不通的部份,
尤其是人格在變換後本來就有可能連聲音都不一樣的,
瞎眼的Leon如果沒見過Sam本人,又怎麼知道Sam應該長得什麼樣子?

唯一出場過一次的Beth躲在沙發上面發神經質的時候,
我以為對面的窗戶有人影走來走去而感到狐疑,
但電影看完之後卻發現那只是個剪接的鏡頭切換,讓拉開窗簾的Sam從對面窗戶拍進來,
所以我眼花搞錯了,
可是在Sam把Beth搬進去浴室要她趕快洗澡時,Beth竟然說出他在看著我們這樣子的言論,
如果我的錯覺是導演要傳導的,可事實上卻又沒有真正的窗外人在看,
這不禁讓人對導演的安排感到佩服:「明明沒有的事情,卻看成有。」

Beth進浴室的事情還有一點讓我狐疑的就是就位置來看,Beth的客廳應該是跟浴室兩窗戶相對望,
有點像注音符號ㄈ字形的樣子,上面和下面是互相對的浴室跟客廳,必須經過一短廊,才能抵達另一頭,
但畫面當中當Sam把Beth拉出客廳後的瞬間就抵達浴室了,
其速度之快,若不是隱含著什麼就是單純的運鏡要節省時間,
這在Sam開車到Henry家找他的母親時也是類似的運鏡,
畫面連接的相當巧妙,但在這裡因為Beth神經質的話語、觀眾看畫面角度無法快速切換造成的幻覺以及此處的動作快速轉換不得不令人懷疑起是否Henry在這裡時真有在窗戶另一頭呢?

有關Henry思慕的對象Athena,其實沒有什麼疑問,
頂多就是Sam去找她,遇見她在練劇中的對白、對戲的黑人離開後的談話內容,
這一段談話因為有明白指出Henry瘦瘦白白,因而我又開始懷疑Henry應該是具體化存在的,
可以被他人看見的,但Sam在此時又不是看起來瘦瘦白白,所以Athen看Sam時應該也不是Henry的身影,
如果周圍人(Henry和Sam除外)的觀感都無誤的話,那代表Sam和Henry是獨立個體無誤,
可是接下來Athena快速消失在螺旋梯下方後,Sam又跑回來,發現Athena還在跟原本離開的黑人對話練習時,
我就覺得此刻就是Sam的精神不正常了。

或許只要去追溯Henry心中世界的人就會產生莫名精神異常,
又或許本來精神異常的Sam本來就會產生對於見到Henry母親、狗、以及Athena這些種種。

故事最後Henry應該是槍管對準自己後掉下了橋,
然後來到最終結局,
查了一些評論,都寫著這一切都是他出車禍腦海中編撰的故事,
只是把周圍的人物和言語納入其中,所以缺乏一些常理,
而所謂片名就是指撞擊昏迷到離開這一階段。

導演曾被問及是否有打算拍兩種結局,
導演否決這種說法。

基本上劇情必要有基準原則,
不能常理判斷的可當成例外解讀,
但則不能把例外當成常理來建構整個故事內容,
這樣故事敘述的世界無常理可論點時,也就失去可看性。

因此把Henry腦海中想望當成全是妄想,
那反而會甩了前面編劇的一巴掌,好似編劇隨便編都可以呀!
若回到劇情結局原意,
再看回來一些重複的畫面,
像是一直再懸掛的鋼琴(當中的重要因素為拉氣球的小孩和其母親,前面的重複出現若有觀眾沒發現應該可以在掛鋼琴重複這邊發現)、
Sam結束被狗咬回到Lila身邊,趴上床之前那些跳針畫面、
以及Sam掉下螺旋梯回來找Athena的跳針畫面、
這些場景就比較像是做夢時會跳針回來的畫面,
可能就是藉由Sam來表現現實中Henry恍惚以及意識模糊的提示。

這麼說來,一般來說夢中是沒有時間觀念的,
各種場景無縫的連結,包含前面寫道的Beth在浴室和客廳間無縫轉換也能夠解釋得開,
因為夢是不會拖時間的。

至於Sam是主體還是Henry是主體在這裡也好似不重要了,
因為做夢的時候本來就是會有那種「我知道這不是我」,但是你還是可以從別人第一人稱角度去跟他人對話的狀況,
又或者是顛倒過來你可以跳離開你的身體俯瞰自己在場景中的對話或動作。

因而像現實無法用手掌摸眼睛就可以回復光明的神蹟,
就再度說明這是現在正是腦海中飄渺虛度的事情。

無怪乎,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的第一句話都是「我不是在做夢吧」。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Tropical Forest

我走在專科教室的走廊,
陽光很大,不算有風,
校園的塵土飛揚,
學生還是努力的把汗甩到操場上去澆灌光禿的黃土。

我好想念那些新加坡的樹呀,
高聳、安靜、沉穩,
拓路的時候就留了下來的樹靜靜地看著城市的成長,
幾百年過去,留給他們充足的濕潤地表時,
他庇蔭我們,
當蜿蜒河流包圍他們之時,
他碧綠閃耀著我們,
人生之中,除了親人的愛,
還有哪種人際可以如此自然伸展卻又不求回報?

想弄著會有紅毛猩猩在樹與樹之間擺盪回繞,
玩弄著紅黃相間的鳥兒,並對著天空咧嘴大叫,
到處傳來嘰嘰簌簌的叫聲,伴著樹葉的風聲不斷拉過來。

看著這些生物們,穿梭在涼爽的樹層間,
讓我加入他們,訴著我也是地球一份子的懺悔。

或許我們會花一輩子的心力去追求退休後的林間隱居小屋,
家具簡單而粗糙,物品反覆使用的痕跡爬滿表面,
微弱燭光的美勝過現代科技LED的單調波長,
從門縫滲入的水氣讓我徹夜浸涼。

或許燭火不小心熄滅,留下一絲碳焦味,
我也會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就這樣闔上眼,吐納於寧靜而息。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Dexter S2 ep.5

Dexter 在season 2 , episode 5裡頭和 Lila 的談話當中,
Dexter得到了一些救贖,並且透過女友 Rita 母親、社會大眾對於殺手的評論開始慢慢的走出自以為黑暗的陰霾。

Lila的角色在此時超過了 Rita 以及妹妹,
因為 Dexter 從沒有和他最親的兩個人吐露過心聲,
我想,Rita 應該是會嫉妒的。
Dexter可以不把事情說破的狀況下,利用 Lila 的對話來找尋自我,
通過這關黑暗的測試,他將會愈益茁壯,
有接近黑暗騎士的當中駕馭黑暗恐懼並且利用來達成目的感受,
差別在於對Dexter來說,殺戮的本身樂趣凌駕於正義之上。

我跟孩子們說,
「如果你的成就感是建立在別人成功與否的條件上,那你肯定會不好過。」
老師是部分符合這樣的行業,
學生的成就決定老師是否為師成功,
成就指得是學習評量、升學、或人生,
老師們的一句話如果可以被學生記得一輩子,
並且在遇到困惑時可以協助判斷選擇出一個有意義的抉擇時,
這是我暫時認定的老師成功了。

我猜測,老師的行業是在享受這個過程,
即便學生可能以為「老師這樣勉強我,對自己哪裡有益」而感到懷疑,
老師也可能很常覺得「我為什麼要堅持這麼一件小事情,各自人生各自負責」,
但,在一來一往過程當中,要記得學生都會因為周遭人事物以及話語而有所改變,
如果不偶爾餵他們吃點「什麼正向光明的東西」,就可能會少了一點接觸改變想法的機會,
所以老師就是個見縫插針、甚而是可以製造出縫來插這根針的角色。

Lila是這樣的角色,Dexter是學習力很強的學生,
我後來搜尋了Lila這角色,
發現她只有 10 episode 的戲份、以及她右臉頰上有刀痕、血跡,
所以大概是以不久人世的角色存在著。
不難想像 Dexter 的悲劇就是把懂自己的人給處理掉,
這是很令人傷悲的。

人被不理解時,會感到孤獨,
被理解到骨子裡時,卻又恨不得拔掉,
大概是看Dexter時所能享受的矛盾感吧。